文旅项目人,
别做“游客”,要做“医生”。

深圳乡建产业发展院

微信咨询 / 杨老师:LaoFaShi8

小红书 / 视频号:文旅老法师


文旅项目是活着的生命体,问题就是它的病症。

孵化和运营多个项目后,我们发现90%失败的文旅项目,不是缺资金而是缺”诊断”。

文旅项目的本质是动态生长的生命体,旺季客流是心跳,淡季维护是呼吸,每一个细节都是毛细血管。

而文旅人要做的,不是走马观花当游客,而是像医生一样“望闻问切”。

  • 行业小红书关注:文旅老法师
痛点藏在游客的“下意识”里。

上周考察一个古镇民宿,老板抱怨复购率低。

站在庭院观察半小时,发现游客拍照时总被晾晒的床单挡住背景墙——这就是典型的“视觉污染”。

真正的问题往往藏在游客皱眉扫码的0.5秒、亲子家庭中途折返的脚步里。

要训练自己用”显微镜思维”: 看垃圾桶位置是否让妈妈们踮脚扔尿布,听停车场开关车门的声音是否密集。

解决问题要像中医开方,忌“头痛医头”。

某景区曾花百万治“排队拥堵”,结果加装围栏反而引发踩踏风险。

我们的团队用“症状溯源法”深挖:排队本质是动线设计失衡,根源在票务系统未分时段预约。

文旅项目的问题就像多米诺骨牌,找到关键发力点,往往四两拨千斤。

记住:治标是打补丁,治本是织新衣。

给文旅人的三把”手术刀”

沉浸式暗访:每月当半天“真游客”,记录从搜索导航到如厕的全流程体验。

数据和人性对照:把客流量热力图和保洁排班表叠看,往往发现服务断点。

制造”破坏性测试”:故意在雨天检查户外设施,在高峰期关闭一个售票窗口看系统承压。

我们曾为一乡村书局调整17次动线:从把书架从2米降到1.6米(适配亲子视线),到将咖啡区从入口挪到窗边(制造光影打卡点)。

文旅项目经营的本质,是在持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,长出自己的”免疫系统”。

下次遇到客诉别焦虑,那可能是项目进化的信号灯。

行动清单:
  1. 本周找出项目里3个“大家都习惯的问题” 。
  2. 用手机录一段游客从停车场到入园的动线视频(1.5倍速观看) 。
  3. 在意见簿最末页,加一句:说出痛点,送您特权体验卡 。

文旅没有一劳永逸的蓝图,只有永不停歇的修缮。当你开始享受”找问题”的过程,爆款基因已在悄然生长。